中央红军被迫长征,为何红四方面军赢了反围剿,还要放弃根据地?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4:37 点击次数:115
1932年6月份,老蒋带着63万大军来攻打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。那时候,鄂豫皖根据地的头儿张国焘,因为前三次成功反围剿,心里头可能有点飘了,他以为敌人已经被打怕了,所以这次敌人的大规模进攻,他压根儿就没想到,也没啥准备。
打到9月9号那天,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新集被敌人攻占了。敌人派了大量兵力来,这时候张国焘才开始慌张起来。但没办法,大局已定,红军想再打破敌人的围剿已经没戏了。
1932年10月的时候,红四方面军没办法,只能往西边走。到了12月,他们就到了四川和陕西交界的地方,然后在那儿建了个川陕苏区。
刚到川陕那块地界时,红四方面军就那点人马,四个师,拢共一万五千人。但你猜怎么着?短短半年,他们就像雨后春笋般壮大起来,变成了五个军,十五个师,人数直接飚到了八万多。川陕苏区里头,老百姓也跟着沾光,人口数都到了五百万。那会儿,咱们红军可真是风头正劲,全国上下,大大小小的根据地,红军总人数加起来,足足有三十万呢!
从1934年起,老蒋开始对各大革命根据地发起更猛烈的围剿。他占领了鄂豫皖苏区,这就像给中央苏区砍了一刀,让它失去了一个重要帮手。因此,之后老蒋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变得更加严厉了。
在那种特别危急的情况下,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起,不得不踏上一条新的道路,这就是大家熟知的长征。
就连中央红军都经历了那样的艰难,其他那些小规模的革命根据地就更别提了。蒋介石派了大批军队围攻,结果一些革命根据地慢慢就变成了游击区。那些地方的红军,也跟中央红军一样,没办法,只能选择转移,或者就在当地打游击战。
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,红四方面军那时候也在打一场超级惨烈的仗。跟中央红军不一样的是,他们这场仗赢了,是由徐向前元帅指挥的“反围剿斗争”,这就是红四方面军历史上大名鼎鼎的“反六路围攻”。在那次战役里,徐向前元帅带着部队干掉了8万多敌人,把四川军阀刘湘给震慑住了。
说来也怪,红四方面军在赢得了一场大战役后,1935年他们竟然离开了费尽心思建立的川陕根据地,开始走上了长征的路途。
说起来,中央红军那时候为啥长征呢?还不是因为博古和李德听了王明的左倾冒险主意,打仗打输了,为了保存点儿家底儿,不得不换个地儿发展。可这就让人纳闷了,红四方面军明明把来犯的四川军阀都给打跑了,为啥他们也要离开自己的老窝呢?
【虽然粉碎了“反围剿”,红四方面军也损失不小】
1933年10月头几天,四川的大军阀刘湘,在成都接过了老蒋给的“四川剿匪总司令”的位子。接着,他一口气派出20多万大军,分成六路,一步步地推进,稳稳当当地围攻苏区。他们的计划是从三面夹击,想把红四方面军困死在川陕那边。
在徐向前元帅的带领下,红军苦战了整整十个月,终于打破了刘湘发动的“反六路围攻”,让敌军八万多人损失殆尽。
但这次对抗“围剿”的行动,红四方面军也是损失惨重,直接少了2万多战士,可以说是伤筋动骨了。而且,苏区的好多地方都让川军给糟蹋得不成样子了。
后来,徐帅回忆起来,说那时候川陕根据地的状况真的是穷得叮当响,钱粮都没了,山也挖空了,水也快干了。
那时候,部队啥都没有,粮食缺,弹药空,连新兵补充都跟不上,别说上阵打仗了,就连活下去都成了个大难题。
苏区大多位于经济不发达、路也不好的乡村地带,正因为这儿是国民党管得松的地方,红军才有了发展的空间。
但是老蒋对苏区的围剿越来越狠,这让原本就穷得叮当响的苏区经济更是遭受了沉重打击,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。
那时候,农村地方工业稀少,部队只能依靠山里头那点不怎么肥沃的地来糊口。再加上老蒋的军队历来纪律松散,他们一踏进根据地,那地方的经济状况就更糟糕了,简直是雪上加霜。
不只是川陕苏区这样,其实好多苏区都差不多。从1934年起,中央苏区就开始闹粮荒了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部队只能根据实际情况,需要多少给多少,严格按需按量分配粮食。
盐荒接踵而至,中央苏区陷入了更大的困境,就连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红一军团都断了盐巴,这足以说明那时候的形势有多严峻。
因此,就算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取得了胜利,中央苏区的状况还是挺让人担忧的。毕竟,接连不断的战斗和封锁,已经让咱们根据地的处境变得非常危险了。
川陕根据地那会儿,就像中央苏区成功挺过了“第五次反围剿”一样,虽然仗是打赢了,但经济状况却糟糕透顶,快要撑不住了。
田地没人管,都长满了草,房子也破破烂烂的。到处都是受苦受难的老百姓,因为老打仗,能干活的人和当兵的人都不够用了。田地里,根本看不到人去耕种。
徐帅晚年时曾提到,要是敌人再搞一次围剿,到最后怕是心里有想法但也没那个力气了。
【老蒋正筹谋下一次围剿,四川形势也发生了改变】
再者,那时候军事局势也相当糟糕。徐帅领着红四方面军是赢了“反六路围攻”这一仗,但按之前那情况,要是再来这么一次,红四方面军肯定是顶不住的。
徐帅心里明镜似的,老蒋也心知肚明。在“反六路围攻”结束后,老蒋就盘算着,趁红四方面军还没缓过劲儿,来一场比“反六路围剿”规模更大的“川陕围剿”,想把红四方面军一锅端了。那些地方军阀的兵力加一块儿,足足有200个团,是红四方面军的好几倍呢。
红四方面军当年能在川陕那块地儿站稳脚跟,建立起根据地,全靠那时候四川正打着内战呢。他们忙得不可开交,根本顾不上跑进来的红四方面军。这样一来,红四方面军就抓住了这个大好机会。
到了1934年,事情有了新的变化。那时候,刘湘打败了他的叔叔刘文辉,把四川整个都统一了。他当然不能眼看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势力越来越大,所以就开始全力支持老蒋的那些“剿匪”行动。这样一来,四川那些原本各自为政的军阀,也开始慢慢联手起来了。
一开始,刘湘对中央军进入四川那是相当不乐意。但慢慢地,红四方面军势力越来越大,刘湘也明白了,光靠川军自己根本打不过红四方面军。没办法,最后他只能妥协,答应了蒋介石,让中央军也进了四川。
后来,老蒋和各路川军采取了老办法,就像他以前围剿中央苏区那样,他们在川陕根据地的周围,一圈又一圈地建起了堡垒。他们慢慢地往前推进,步步为营,稳打稳扎。
这对火力较弱的红军而言,这种打法简直是致命的。红军火力不够猛,这种战术打法对他们来说,实在是太难了。火力不足的红军面对这样的战法,可真是头疼得要命。红军火力不强,这种打法简直就是他们的克星。说实话,红军火力不够强大,这种战术对他们来说,简直是太要命了。
那时候,红四方面军为了冲出敌人的包围圈,在外头找块新地方建立根据地,就策划了广昭战役。他们打算攻下广元、昭化这两个地方,这样一来,既能往甘南那边发展,又能拖住敌人,还能给红军其他部队帮忙。
可是,面对着敌人猛烈炮火织成的密集火力网,红四方面军多次尝试进攻都没能成功,最后只能无奈放弃这个打算。
要是红四方面军没赶紧离开川陕,那川陕根据地之后可能就会变成像中央苏区那样的地方了。换句话说,如果红四方面军没能够及时撤出,川陕这块地方很可能就会步中央苏区的后尘。换句话说,红四方面军如果不及时撤走,川陕根据地早晚也会变成第二个中央苏区。
【策应中央红军北上】
1935年1月份,中央红军给红四方面军发了消息,让他们过嘉陵江西边去,一块帮忙打仗。那时候,红四方面军可真是出了大力气,全力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。
为了帮中央红军一把,红四方面军让第31军去渡江。徐向前元帅带着12个团,猛攻陕南,把敌人的大部队给吸引过去,好让我们的主力部队能轻轻松松地渡江。
说实话,那时候中央红军正好在遵义那边,被老蒋的四十万大军围得跟铁桶似的,简直透不过气。他们正忙着四渡赤水,在滇黔两地转战,这可是中央红军最困难的时候,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全局。
四方面军猛地冲过嘉陵江,这一举动拖住了不少川军的脚步,让中央红军能够轻轻松松地渡过江去。而且,在打仗那会儿,四方面军还给中央红军送去了不少情报帮忙。说来说去,四方面军在那时候真的是给中央红军解了围,帮了大忙。
后来,四方面军帮助中央红军一路往北,路上还解放了好几个县,给中央红军北上铺好了路。
就是在那个时候,红四方面军刚打赢“反六路围剿”不久后,在1935年5月开了个会。会上,红四方面军的好多代表都觉得该撤出川陕根据地了。结果,8万多红军战士就这样离开了他们打拼两年多的川陕根据地,踏上了长征的路途。